認清父母變老這件事,你準備好了嗎?

我們認識了太陽和月亮
體驗了颱風和下雨
我們學會跳舞
學會開懷大笑
然後我們才會死亡

-- 《一片葉子落下來》(The Flaa of the Leaf)


步入中年, 人生的意義接踵而至, 過去為了事業’ 為了生活的衝刺打拼, 終於看到了一點累積, 此時稍微停下腳步, 才驚覺父母在不經意之間已經快速老去, 突然意識到「老化」這件事,如同鏡子一般,也在自己的身心上顯現出來。

不知老之將至,原來老已圍繞身邊
身為中年兒女,往往覺得爸媽身體情況都還不錯,可能只有一點血糖、心臟等慢性疾病,頂多關節有些不太靈活,整體上還能夠自理,不管是外出走動或是定期到醫院看病拿藥,都沒有太大的問題。

只是有一天,老人家看完門診之後,不知道怎麼回家了?醫護人員們協助七拼八湊、翻找身上的證件,終於找到了資訊,於是打電話給小孩。

「喔!你叫他自己回家,他可以的!」小孩接起電話理所當然地回答。然而,實情卻是他的定向功能已經開始變差了。

關於老人家變了這件事,就好比自己每天看著鏡子不覺得自己變老,但如果對照半年前的自己,可能就會發現那時候跟現在長得真的不太一樣!

老人家其實慢慢變老著,外在功能上也有一些算不上太嚴重的退化情況,就算拄著拐杖,也還是一樣外出當志工,一樣到長青社上課,但是這時候的他們不太一樣了, 內在對事物的理解不對了、反應不對了,行動也不對了。

當外人看見的時候,會覺得這個老人家需要幫助,但是自己的子女往往看不出來,並不是故意不理會,而是天天相處比較難以察覺,不知父母老之將至!

老人家的衰老不容易被察覺,直到有一天,因為疾病的關係才被發現。

可是,在他們衰老的過程中,子女一開始往往覺得應該沒問題,遇到認知能力開始退化了,可能會覺得反應慢是正常的狀態,可是如果仔細地觀察,就會發覺並不一樣。

「當他反應比較慢的時候,你知道他是在變老嗎?」

當你認為只是反應慢,往往這個時候正是他們處在「變老進行式」,所以很多子女跟長輩之間的衝突,正是來自於子女期待長輩的功能還能跟以前一樣,結果卻變成指責與埋怨:「我跟你講什麼,你怎麼都聽嘸!算了算了!」

反過來說,當老人家發現自己反應變得比較慢的時候,並不會向子女承認自己的變腦狀態,因為老人家也有自己的自尊, 他們傾向覺得這一次也許只是不小心、老糊塗,閃避自己已然衰老的事實。

照顧與被照顧--中年兒女VS.老年父母
在說到「老」這件事,當父母或長輩們面對--生活獨立、生活自主,以及生命失落經驗等情況時,開始需要兒女或晚輩進一步協助、支撐, 才會聽到他們感慨自己老了、不中用了。

對於如此的感慨,一開始容易被當成無病呻吟,還可能影響到彼此的互動關係,往往等到時間久了,或某一事件發生了,這個「老」的需求,才會被認真地正視與對待。

當兒女們察覺並認清,父母正走向老衰的路途時,就可以真正有所作為。

此時,身為兒女的你,開始學習面對長輩成為自己的照顧責任,面臨到自己必須去「承接」的狀態。

承接,可以說是一種角色功能的轉換,這裡試著從家庭的視角出發 ,來談中年兒女面對父母或需要被照顧的長輩,如何為他們的「老衰死」預做準備。

從照顧者角色來說,有些照顧者可能才十幾、二十幾歲,因為面臨長輩的健康不佳,就開始承接照顧者的角色了;更多是父母九十幾歲,兒女也都六十幾、七十幾歲了,一一般年齡概念區分,可能會說這些兒女算是老年了,但是以現在社會概念來講,七十歲相對還是年輕的狀態。

事實上,世界衛生組織也對老年人提出新的劃分標準,把44歲以下稱為「青年人」,45到59歲稱為「中年人」,60到74歲稱作「年輕的老年人」,75歲以上才稱為「老年人」。

所以,這裡說的「兒女」其實不一定是概念上的二、三十歲,或三、四十歲的年紀 ,而是兒女在面對長輩需要被照顧時,所碰到的人生階段,該如何因應與面對。

老衰後的另個課題,死亡的準備
過去和父母或長輩談到「死」這件事,可說是很大的禁忌,被視為是詛咒或不孝。

隨著近年來,生命議題逐漸被社會大眾討論,國家的健康政策亦推動安寧療護及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等,讓我們有更好的時機與資源準備及學習「死亡 」課題。

當兒女尚在未成年時,遇到家庭裡的死亡事件,會有其他資源系統加入支持,但當他們邁入成年的時候,就被期待要開始承接,然而親人的死亡事件無法確定會在哪個生命階段發生,有的時候可能在青少年階段,也可能在青年期、青年晚期,甚至在老年期的時候。

生命的歷程中,不一定要趕快尋求解答,在很多困惑突破之後,我們可以重新看見當下發生的事情,再沉澱、整理當中,我所出來的體會、想法或視角,就會成為自己的歷練。只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,需要被理解、被陪伴。

特別是照顧陪病,一路到臨終時刻,常常混雜著擔心、焦慮、期待及不確定的煎熬,看見父母在生病受苦的過程當中,身體需要忍受病痛,卻戴著氧氣罩、呼吸困難而無法言語,身為兒女這才深刻體會到什麼是「錐心之痛」,這種心情如何能解?

以前的我們可能聽不懂「錐心之痛」,等到有一天,自己必須面對人生的那個段落,突然就全明白了,甚至因為一句切身的關心,讓人感覺並不孤單。

因此,面對長輩的老、衰、病、死,兒女們彷彿從這段歷程中,除了透過陪伴和理解,給予父母更大的照顧與關愛,更從中預先看見自己可能的未來,若是發生這樣的情況可以有哪些因應之道,照顧長輩生活起居之餘,還能顧及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。



文:當父母老後/作者:蔡惠芳/出版社:博思智庫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為什麼老年人會走路不穩常常跌倒?

如果沒有感冒,卻覺得喉嚨常常會積痰,小心!有可能是吞嚥力衰退的徵兆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