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每3秒就1人失智!如何與失智者相處?人人都該知道的6個常識

如何與失智者相處?人人都該知道的6個常識
失智症席捲全球!平均每3秒就多1人!記憶消失、情緒起伏不定、行為脫軌……與失智家人相處時總讓你備感壓力!在照護失智者的漫漫長路上……。

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推算,失智者以每3秒新增1人的速度成長,台灣目前有超過28萬的失智者,到了2065年可能將近有90萬人失智。預防失智之餘,如何與失智者相處,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的常識。

常識1、如何初步判斷失智程度?
失智症是一種進行式疾病,由字面上可得知,就是可以推算進展程度的意思,我稱之為「失智症的量尺」。要是有個基準可以遵循,便能用來判斷該怎麼應對患者,會比較方便。

最有用的就是詢問患者「今年貴庚」。

當患有失智症的年長者,以「看起來像幾歲?」的反問方式來欲蓋彌彰時,表示他很可能還處於失智症初期。因為他們認為:「儘管不清楚自己的年紀、想不起來了,可是也不能讓其他人知道。」所以才想蒙混過去。

相對地,要是有85歲的人說出「我今年45歲」這種完全不可能的年齡時,就表示這位患者的失智症已經進展到一定的程度。

除此之外,照護人員到患者家裡探訪時,也可以試著說說看以下的話語。舉例來說,當家中的男主人有罹患失智症嫌疑,而他的生活起居是由妻子照顧,可以趁女主人離席時,先對他說:

「我啊,看到女性時,往往都分不出年紀,搞不清楚她們究竟是夫人還是女兒。」

以這樣的話做為開場白,然後試探:「剛剛那位女性是您的誰呢?」

要是這位丈夫回答:「那是我的姊姊啦!」就表示他已經分不清楚親屬關係,可以得知他的失智症已經愈來愈嚴重。由於有些人要是知道別人在試探他,很有可能會生氣,因此一個好的開場白是重點。

另外,失智症患者的行為舉止也是容易觀察的特徵之一。

譬如,一般都認為失智症患者在初期時,基本上在他人面前仍然表現得很正常,所以很難辨別。不過,根據我個人的經驗,只要30分鐘一過,他們就會開始變得浮躁,像是三不五時摸摸榻榻米、玩玩座墊等,大多都靜不下來,也就是無法長時間維持「乖寶寶」的狀態。甚至有些人還會對我說出「請回吧」。

另外,被普遍知道的失智症症狀,像是玩弄排泄物、容易不耐煩、變得粗暴等等,這些大多是等到失智症更嚴重一點時才會出現。

常識2、生活要注意:營養、水分、刺激
不限於失智症患者,對於一般的年長者來說也一樣,絕對不可以欠缺的3項要素,就是「營養、水分、刺激」。

即使是一般人也不能欠缺營養,尤其年長者得更加小心。因為一旦上了年紀,身體就會愈來愈不聽使喚,所以年長者往往有懶得做飯、三餐隨便吃的傾向。

特別要注意獨居的男性,他們很可能只靠買來的甜麵包、現成的飯菜來果腹,或者一直喝酒。營養不足不光是針對失智症,還是萬病的起源,也會導致既有疾病的惡化,因此照護者必須格外小心。

水分也一樣很重要。身體所需的水分一旦不足,就會引起脫水,開始產生頭昏、暈眩等。嚴重的話,甚至可能出現意識障礙(無意識地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)等可怕的症狀。

年長者的身體能夠儲存的水分,比年輕人要來得少,所以比較容易脫水。不只是在夏天,就連冬天時房間裡的暖氣,都可能成為年長者脫水的原因,請務必留意。

此外,人只要上了年紀,會更不容易感覺到口渴,就算勸他們喝東西,往往也會以「不需要」為由而拒絕。如果是失智症患者的話,要讓他們喝水是更加困難的任務。

當患者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攝取水分時,常見的方法是,把茶做成果凍,讓患者吃下去。或者準備刨冰也是個不錯的方法,雖然比較費工,但只要準備不同口味的糖漿,外觀就會變得很鮮豔,患者應該可以開心地補充水分。

最後,不要忘記在生活中加入一些刺激。如果沒有從外出、和他人見面交流、享受活動等行為中獲得刺激,大腦就會繼續退化下去,這點請務必重視。特別是對失智症患者來說,得病初期很容易會出現「不出門病」的特徵,一定要多加注意。比起逼迫年長者訓練大腦,不如讓他們出門吹吹風、曬曬太陽、接觸人群,似乎比較能夠減緩雙方的壓力。

常識3、以「安全地帶」「安心座墊」排解不安情緒
失智症患者由於無法掌握周圍的狀況,會感到相當不安。

有一位女性打算帶著患有失智症的母親前往醫院,因此讓她坐在輪椅上。她對母親說:「我們要去醫院囉。」一開始她母親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,但在要過馬路時,卻突然大叫:「啊~殺人啊~救命啊!」那位母親大概是以為自己要被不認識的人帶往莫名其妙的地方,擔心自己會不會遭到殺害,而感到非常地不安吧。

這就是失智症患者情緒起伏不定的情況。對於照護者來說,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他們處於不安的狀態,盡可能安撫他們的情緒。那麼,究竟該怎麼做才好呢?

無論是誰應該都有一個能夠放鬆的場所,可能是自己家,也可能是公司,因人而異。我把這樣的場所,稱為「安全地帶」。就好像車水馬龍的交通地段,正中間一定會設置一個安全島,就是這樣的意象。

照護者如果能為失智症患者準備出這樣的場所就好了。但是,光是把患者帶到安全地帶還不夠,因為不見得可以讓他們「信服」,並且乖乖待在那裡,必須要讓他們感到安心不可,覺得:「可以放心待在這裡」、「這裡是自己的地方」。

所以,如果要打造一個讓失智症患者放鬆的「安心座墊」,務必使他們感受到坐在上面時會有安定的感覺。所謂的減法運算,可說是為此因應而生的有效手段。

常識4、與失智者相處,切記:不要嚇、不要逼、不要怕
如果說,不包含減法運算的部分,和失智症患者接觸時,必須瞭解的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。重要的是,「不要嚇、不要逼、不要怕」這3大原則而已。

有些家屬,對於只是稍微健忘一點的年長者,動不動就說:「是不是得了失智症啊?」、「要不要去看醫生啊?」儘管是出於擔心才說出這樣的話,不過如果說得太過頭,只會嚇得本人更加不安而已。

甚至有人還會拿類似的話一直逼迫年長者。以下是實際案例,有一位78歲的女性,每次一健忘就會被周圍的人說:「是不是有失智症啊?」、「要不要去看醫生?」因此總是感到不安,漸漸地陷入憂鬱,最後就真的得到憂鬱症。雖然,憂鬱狀態也是失智症的前兆,但無論如何,一直講那些話嚇他們,實在是不太好。

當然,我不打算責怪那些在周圍提醒的聲音,只是建議大家還是盡量避免講這種很明顯就是在逼迫他人的話語。

一說到失智症,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可怕,還會懷疑「不知道該怎麼跟失智症患者相處」。然而,患者本人其實是更加不安且疑惑的。如果連照護者都感到害怕的話,狀況只會更糟。總之,重要的是,照護者要冷靜地與他們接觸。

家屬與照護人員的情緒,會對失智症患者造成強烈的影響。如果負責照護的一方感到憤怒或害怕時,患者也會有所察覺,並陷入不安;相反地,當照護方能夠保持心平氣和,患者的心情也會隨之穩定下來。最後,彼此之間會產生一種信賴關係。因此,唯有照護者處於平靜情緒的情況時,才能協助患者過安定的生活。

另外,失智症患者若能維持冷靜,家屬也會對照護人員產生信賴感。三者之間若其中一方陷入失控狀態,就無法再順利幫助患者。

就像這樣,失智症患者—家屬—照護人員,大家的心理狀況都會相互反映在彼此身上,映照出一種有如「三面鏡」般的關係。也就是說,若有一個人離開的話,另外兩個人的關係很可能崩解;反之,相互靠近時,大家就能夠一起並肩前進,希望大家了解這一點。

常識5、失智者說的話,要懂得「翻譯」
照護者和失智症患者相處時,務必要注意的是:對於患者所說的話不要照單全收。

基本上,人只要上了年紀,就會無法在說話時立刻找到適合的用語,特別是失智症患者會更容易喪失表達的能力,就算是說得出話來,也不見得能夠運用適合的表現方式。光靠患者本人說出的話來收集訊息,嚴重的話可能會出人命。

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案例。有一位女性,從年輕的時候開始,常常想像自己「買了想要的東西」、「吃了外食」等,裝作自己已經做過很多事,久而久之累積了許多假想。

等到上了年紀退休後,明明銀行裡沒有存款,卻跑到銀行吵著說「把我的存摺跟印鑑還來」,最後被診斷為失智症。從那之後,她就把自己關在家裡足不出戶,直到某一天,被救護車緊急送到醫院,原因是營養失調和脫水。

這位女士的口頭禪是「我很窮」,所以周圍的人就真的以為她很貧窮,但當居家幫手進入她家中打掃時,一打開壁櫥,據說有一疊疊鈔票從包裹的布巾裡掉出來。

由此可知,這位女士「以為自己很窮」,因此不吃、不喝、不外出,光是一直存錢,最後導致住院。起先是「以為病」,再加上一開始說明的「三大不足」,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。

雖然在這個案例中,患者經過緊急送醫後及時救回一命,但萬一是有高血壓或心臟病等致死宿疾的患者,後果可是不堪設想。我們當然都希望他們能好好吃藥,不過就算患者本人說:「我吃過藥了」,也有可能只是他「自以為吃過」而已。建議照護者可以藉由檢查垃圾桶裡有沒有藥的包裝等方式,進行確認會比較好。

在此強調,我並非抱持著「不要相信失智症患者所說的話」、「他們的一字一句都要去懷疑」這樣的意思。

「患者本人是這樣說的,那麼實際上是如何呢?」

「患者使用這樣的表達方式,而他們真正的意思又是什麼呢?」

像這樣把失智症患者發出的訊息,針對所處的狀況重新詮釋可能會比較好,有些時候也得視情況傳達給周遭的人了解。在這個層面上,照護者必須成為一個好的「翻譯」。

常識6、多一分體諒,這是自己也可能發生的事
失智症雖然不是個容易對付的疾病,不過只要大家同心努力就沒有什麼好怕的。最後,再以一個與罹患失智症的丈夫同住的妻子案例做為結尾。

這對夫妻在婚前是同一個職場的同事,2人以前待過的公司,寄來一張同期聚會的邀請函,妻子為了是否要出席而猶豫不決。儘管丈夫的失智症還不算嚴重,不過每當一到不熟悉的地方就會走錯場所,或者去廁所後忘了怎麼回來,或是弄錯入口和大門等等。如果出席的話,丈夫罹患失智症的事說不定就會被周圍的人察覺,妻子似乎對此感到相當抗拒。

當妻子問丈夫要不要出席時,他回答:「去啊!幫我寫在日曆上。」妻子雖然照著他的話,在日曆上註記「同期聚會」,也在邀請卡內附的回函上圈選「出席」後寄出,但仍然無法下定決心,於是就來找我諮詢。

她說,每當看到日曆,就會擔心起同期聚會的事,不禁開始思考是要自己一個人出席,還是要2人一起出席。丈夫已經忘記同期聚會的事了,當初是用鉛筆記在日曆上的,趁現在用橡皮擦擦掉的話,他也不會知道;或者對約好要一起出席的朋友說「丈夫感冒了」……。

我聽完她的話後,對找不出解答的妻子這麼說:「就算可以用橡皮擦擦掉文字,內心的傷痕是不會消失的。」如果隨意取消丈夫的出席,這位妻子將來一定會後悔吧!

過了一陣子,有一天這位妻子帶著伴手禮來找我,看起來很開心。她對我說:「2個人有一起出席聚會真是太好了。」儘管丈夫在下榻飯店的大浴場裡,穿到別人的衣服、走錯廁所和房間,出現各式各樣的狀況,不過由於有其他出席者的幫忙,完全沒有衍生出大麻煩,反而是快樂地度過。

「大家似乎都能體諒,這就是自己未來也會走上的路……。我現在對於當初想用橡皮擦擦掉一切的自己感到羞愧,得向丈夫懺悔才行。」妻子這麼說時,臉上那溫和的笑容,令我印象深刻。

針對從事照護相關的工作者與負責照護的家人,我在本書裡說明了許多照護上的技巧。就像出席公司同期聚會的夫妻案例一樣,如果身邊有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,不只是照護者和家屬,附近的鄰居、朋友、認識的人、親戚、親屬等,希望所有周圍的人都能夠助他們一臂之力。

失智症不是事不關己的事,就像前面那位妻子所說,是「總有一天自己也會走過的一條路」,不要覺得「可怕」、「丟臉」什麼的,不能只把失智症的照護侷限在家裡或者機構中。接下來的時代,大家必須一起思考和失智症患者共生的方法。


本文轉載自50+專欄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為什麼老年人會走路不穩常常跌倒?

如果沒有感冒,卻覺得喉嚨常常會積痰,小心!有可能是吞嚥力衰退的徵兆!!

認清父母變老這件事,你準備好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