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老的父母為何變得頑固了?你理解他們內心的不安與恐懼嗎?
台灣進入「高齡社會」之後,照顧年長父母,將成為大部分台灣人都要面對的挑戰。可是,在與父母分開居住數年,以至數十年之後,我們對父母的認識已經不多,也不清楚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變化。擺在我們眼前的,除了「如何才算是妥善照顧好他們」的難題外,還有「應該如何面對他們」的謎題。
你可有想過,以往英雄般的父親,有一天會需要你親自照顧?或是以往做事很有分寸的父親,有一天會變成愛亂摸別人的「怪老伯」?要是他整天待在家裡不願外出,你可以怎樣?你又可曾想過,以往一直為你打點好起居生活的母親,有一天會變得什麼也做不來? 或是多年來溫婉賢淑的母親,有一天會變成愛指責別人的「母老虎」?要是他受騙買了很多劣質、沒有效的所謂「健康產品」,還屢勸不聽,你又會有什麼感受?
父母為何變的頑固了?
其實,在我們無法理解父母的同時,或許他們也覺得這個世界、這個社會、自己的子女難以理解。對我們來說理所當然、平常不過的事情,對父母來說可能是奇事異聞。為了令一家人和和氣氣,他們很多時候只好在嘴上說「時代不同了,哪管得了那麼多」、「隨年輕人喜歡怎樣吧」之類的話,來表現自己有多開明。不過,那些話卻也是他們說給自己聽的,好說服自己無奈地接受一切。與此同時,為了保持能幹的形象,父母往往傾向隱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,還會把心底各種複雜的情緒壓抑下去。久而久之,他們不知不覺中就變成頑固、不知道在想什麼的老人家。
事實上,當父母步入老年之後,身心的需要也會有所不同。你知道他們需要面對什麼轉變,又有什麼需要嗎?
年老的父母需要面對的轉變:
● 身體機能下降
● 容易患上慢性疾病
● 退休/家務由外傭代勞
● 失去收入、身份、地位、價值感
● 與偶(及家人)相處的時間增加
● 空閒時間增加,不知如何打發
● 親朋好友離世
● 被認為不需要有性生活
年老的父母可能有這些需要:
● 認識健康生活模式的重要
● 學習如何管理慢性病
● 尋找生活意義和作為長者的價值
● 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
● 調整與家人相處及溝通的模式
● 不怕由零開始,發展新的興趣
● 學習如何面對自及別人的死亡
● 摸索滿足自己性需要的方式
面對這些轉變和需要,很多長者都會出現以下情況:
● 不安:擔心自己不能適應,害怕家人和朋友嫌棄自己
● 落寞:覺得沒有人能了解自己、幫助自己
● 茫然:無法理解為何要面對那些轉變,未能找到其中的意義
● 抑鬱:傷心、絕望,認為活下去也不會有好事發生
● 焦躁: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不能適應,因而著急
● 敏感:容易被別人的說話、行為、態度等挑起自卑感
● 具攻擊性:為了掩飾自己的焦慮不安,而常常指責別人,企圖維持強者地形象和主控地位
嘗試設身處地想想,要是每天都受制於這些負面情緒,你會變成怎樣的人?請多理解面對逐漸老去的父母,他們內心的不安與恐懼!!
摘自:《陪你到老:從改變信念做好長者照護工作》
作者:麥天心/出版社:賽斯文化
你可有想過,以往英雄般的父親,有一天會需要你親自照顧?或是以往做事很有分寸的父親,有一天會變成愛亂摸別人的「怪老伯」?要是他整天待在家裡不願外出,你可以怎樣?你又可曾想過,以往一直為你打點好起居生活的母親,有一天會變得什麼也做不來? 或是多年來溫婉賢淑的母親,有一天會變成愛指責別人的「母老虎」?要是他受騙買了很多劣質、沒有效的所謂「健康產品」,還屢勸不聽,你又會有什麼感受?
父母為何變的頑固了?
其實,在我們無法理解父母的同時,或許他們也覺得這個世界、這個社會、自己的子女難以理解。對我們來說理所當然、平常不過的事情,對父母來說可能是奇事異聞。為了令一家人和和氣氣,他們很多時候只好在嘴上說「時代不同了,哪管得了那麼多」、「隨年輕人喜歡怎樣吧」之類的話,來表現自己有多開明。不過,那些話卻也是他們說給自己聽的,好說服自己無奈地接受一切。與此同時,為了保持能幹的形象,父母往往傾向隱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,還會把心底各種複雜的情緒壓抑下去。久而久之,他們不知不覺中就變成頑固、不知道在想什麼的老人家。
事實上,當父母步入老年之後,身心的需要也會有所不同。你知道他們需要面對什麼轉變,又有什麼需要嗎?
年老的父母需要面對的轉變:
● 身體機能下降
● 容易患上慢性疾病
● 退休/家務由外傭代勞
● 失去收入、身份、地位、價值感
● 與偶(及家人)相處的時間增加
● 空閒時間增加,不知如何打發
● 親朋好友離世
● 被認為不需要有性生活
年老的父母可能有這些需要:
● 認識健康生活模式的重要
● 學習如何管理慢性病
● 尋找生活意義和作為長者的價值
● 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
● 調整與家人相處及溝通的模式
● 不怕由零開始,發展新的興趣
● 學習如何面對自及別人的死亡
● 摸索滿足自己性需要的方式
面對這些轉變和需要,很多長者都會出現以下情況:
● 不安:擔心自己不能適應,害怕家人和朋友嫌棄自己
● 落寞:覺得沒有人能了解自己、幫助自己
● 茫然:無法理解為何要面對那些轉變,未能找到其中的意義
● 抑鬱:傷心、絕望,認為活下去也不會有好事發生
● 焦躁: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不能適應,因而著急
● 敏感:容易被別人的說話、行為、態度等挑起自卑感
● 具攻擊性:為了掩飾自己的焦慮不安,而常常指責別人,企圖維持強者地形象和主控地位
嘗試設身處地想想,要是每天都受制於這些負面情緒,你會變成怎樣的人?請多理解面對逐漸老去的父母,他們內心的不安與恐懼!!
摘自:《陪你到老:從改變信念做好長者照護工作》
作者:麥天心/出版社:賽斯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