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與患有失智症的親人溝通
把人類的大腦想像成是一個壺,記憶會在壺中不斷的累積。 我們從出生到死亡,所有學習到的知識和經歷過的體驗都會累積到這個壺裡。
也就是說,我們把各式各樣的知識與體驗化為記憶並持續累積。不光是如此,由於可以熟練地使用記憶, 我們才得以正常生活,進而磨練自己。換句話說,記憶是我們能形成人格的要素。我將一般人活著的世界稱之為「加法世界」。
接著,請試著想像這個「記憶之壺」從壺口開始逐漸壞掉的狀態。壺裡頭的東西(即記憶),會從新的部分開始流失。一旦罹患失智症,就會像這樣逐漸失去記憶。所以,失智症患者可說是活在和加法世界完全相反的「減法世界」。
除此之外,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,失智症患者儘管不記得最近發生的事,對於30年前,甚至40年前的事卻記得很清楚。這是因為記憶之壺是從最上頭開始壞掉, 所以時間愈近的記憶愈容易失去。只要得到失智症,這個人從以前到現在為止的人生經歷便會反應在他的言行舉止上。
作者舉例:
以87歲的千壽子女士為例,她過去從事的工作,影響了她現在的行為。某一段期間,她會在自家4坪大的和室裡撲滿床墊和棉被,並在周圍架設曬衣繩,然後在上頭掛滿衣物。而她本人則是身穿全白的圍裙。坐在棉被的旁邊一動也不動。
棉被的四個角被拉得緊緊的,完全沒有一點皺摺,如果有人想要坐在上頭,就算是可愛的孫子,都會換來千壽子女士的暴怒。
根據家屬所言,千壽子女士以前是一位護理師。從結果來看,這正是解讀他怪異行為的關鍵。鋪的整齊的床,是醫院的病床;掛在曬衣繩上的衣物,是病房裡的隔間窗簾;千壽子女士穿著白色的圍裙(可能原本打算要穿白色制服),其實是在等待病患。也就是說,她以為自己還在擔任護理師。
失智症患者在生病以前的生活方式、象徵其人生意義的事物等,都會顯現在言行舉止上。即所謂「失智會反映出以前的生活寫照」。也正因為會反映出患者本人的生活方式,失智症的症狀才會因人而異。
所以,家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屬,可以從失智症患者過往的生活方式尋找一些蛛絲馬跡,這樣就減少家人和患者雙方的壓力與衝突。
摘自:《
作者:右馬埜節子 / 譯者:趙誼 / 出版社:蘋果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