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爸媽的字裡行間,找尋蛛絲馬跡,了解父母真正的需求

我們常常說,照顧老人就和照顧小孩頗為相似,臨床上,一名父母在幫小孩做醫療決策的時候,常常會問醫生:「我要不要向公司請假?誰來照顧小孩?要不要住院?要花多少錢?」可是一旦對象換成家中長輩,兒女就會覺得這些事情,老人家自己都有能力處理,我只要知道就好。但是,小孩有沒有接住這個訊息呢?也許沒有。

比方說執行白內障手術,有分為健保跟自費,自費較貴,但品質比較好,老人家心理上可能想要品質比較好的那種,於是說:「我要回去問我小孩。」然後回去告訴小孩:「我最近眼睛比較不好,醫生建議要做白內障手術……。」

然而,老人家不會直接講要做這種手術的種類,只會輕言帶過:「啊,就是最近眼睛比較不好……。」但是兒女們沒有抓住這個資訊,只是說:「好啊,你就去動手術啊!」卻沒有聽出老人家的弦外之音:「如果是自費要花三、五萬塊,我現在退休金只有三萬塊,如果付了,這個月手頭就緊了……。」

中間對話的來來回回,其實是需要子女的資助與幫忙,或是擔心術後幾天的照顧,其實老人家想的很多,但有求於人,不敢大方地說出來。

因此,當你開始面對長輩變老這件事,而想要有所準備,那麼就需要覺察,真正看到父母的需要。所以,有一些兒女是過了一段時間才察覺,原來而要在爸媽的字裡行間找尋蛛絲馬跡。

其實很多的兒女都蒙受不白之冤,他們並非不願意照顧父母,可是父母都說自己去醫院就好,就是不讓兒女陪同。醫生自然就問說:「你家小孩怎麼都不聞不問?」然而,不見得是這個小孩不聞不問,而是爸媽在這個過程中,不想造成兒女的麻煩,所以不願意讓兒女參與。

根據臨床觀察,蠻常看見兩代之間發生接收斷層,特別是等到長輩的病情有了突然的轉變,當醫療人員必須跟子女有所接觸的時候,子女接到訊息,才猛然驚覺到:「原來我爸爸生病那麼嚴重!」此時的子女可能會相當愧疚,因為自己並沒有注意到長輩的身體狀況。

有一位四十幾歲的朋友從事服務業,正值青壯年,由於自己開公益司,所以工作比較繁忙,不過與八十歲的父母住得近,有很多接觸的機會,也有定期與他們一起吃飯。

她的父母看起來相當健康,加上社經地位很高,有著熱絡的社交活動,也持續參與社會事務,算是很成功的老化典範。

不過,我卻有段時間突然在醫院頻繁遇到她的爸爸,他對我說:「最近都吃不下,檢查腸胃也沒什麼問題,就是吃不下!」一臉苦惱的模樣,讓人不捨。

後來,我遇到這位朋友的時候,就特別提醒她:「最近妳爸的身體好像有一些變化,有空要多關心一下喔。」朋友也就說:「喔,好啊!」於是,打通電話給爸媽表示關心,但因為檢查上確實也都沒有問題,也就沒有太過在意。

有一天,突然接到朋友的電話:「我爸爸急診,也不知道怎麼回事,醫生說很嚴重,竟然還要插管……,怎麼突然變得這麼嚴重。」

因此,老年人身體的一個小病痛很有可能是慢性疾病所致,但不要輕忽慢性疾病對健康的影響,只是對於老年人而言,身體已經逐漸走向衰老的階段,就像機器的整組零件都處於待修狀態,只要其中一個零件出現問題,整個連鎖反應就出來了。

比如說,老年人最怕的跌倒,因為只要一跌倒,就容易產生整個連鎖反應--跌倒就不能走路,不能走路就要臥床,臥床會有褥瘡、感染,然後就什麼疾病都來了。所以,有的時候不是子女缺乏關心與照顧,而是爸媽身體老了,變化就會如此急遽。

就好比疾病的過程,在治療階段都呈現穩定的狀態,可是一旦到了末期的時候,時常讓家屬驚覺「怎麼才換了一個醫生、換了一個病房,變化這麼大!」其實不然,而是疾病已經走到後期的階段,所以各種症狀都紛紛出籠。

同樣地,當生命走到「老」的階段時,身體內的各個器官都已是老化衰竭的情況,所以一有變化,很快就有連鎖反應,問題才會變得一發難以收拾。

老人家很容易出現感染的問題,感染是一種相當危險的狀況,因為一旦引發敗血症,短短幾天就可能有致命危險,家屬往往措手不及。

仔細留意父母的弦外之音,免接收落差
衰老的另一個特徵是訊息接收失靈,有時候父母不是不願意讓子女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,而是看診時,醫生說了十句,他可能只記得最後那一句:「下個月要回來拿藥!」至於要吃什麼藥、注意什麼、疾病已經進展到什麼程度了,他卻通通不記得了。所以,父母對於訊息的接收和判斷能力的老化了,也會與子女產生溝通的落差。

此外,有些父母為了體諒晚輩,刻意不讓子女參與自己的醫療照顧,或是本身就是小病不斷的情況,便容易忽略病情的變化,或是誤判疾病的嚴重度。因此,身為兒女,可以提醒自己在日常照顧上多加留意,仔細聆聽父母的弦外之音。

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為什麼老年人會走路不穩常常跌倒?

如果沒有感冒,卻覺得喉嚨常常會積痰,小心!有可能是吞嚥力衰退的徵兆!!

認清父母變老這件事,你準備好了嗎?